山城水變
陽光、空氣和水,是人類生存的三大基本需要。然而,現代社會工業化過程中對環境的忽略,讓這些人們本可以暢享的自然饋贈,一度變得讓人揪心起來。
2016年1月15日,一組全新發佈的年度環保數據引人註目。監測顯示,2015年泰順大氣環境質量位居浙江全省第二,居溫州全市第一。
也是在這天,溫州市委和市政府舉行年度縣(市區)述政活動。泰順交出的成績單亮點頻頻,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.59億元,同比增長8.4%;財政總收入9.28億元,剔除11項政府性基金納入公共預算因素,增長9.2%;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8.22億元,增長14.3%;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9元,增長9.3%;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,增長10.5%。
山城泰順以治水為抓手,堅持“生態立縣、綠色崛起”戰略,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依托領跑全省的生態優勢和水清岸綠的水環境,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註入瞭活力和動力。該縣提交的這份成績優良的年度答卷,為“十三五”開局打下堅實基礎。
【關鍵詞:創新】
各方凝聚共識,治水由標及本“瀉水置平地,各自東西南北流。”南朝文學傢鮑照這句詩寫的不是泰順泗溪,卻正好點出這個廊橋名鎮的地貌特色。泗溪鎮的東西南北,正好有四條溪流,並以方位被稱為東溪、南溪、西溪、北溪。
在2014年初的“清三河”工作中,泗溪的東溪、南溪、北溪被列為垃圾河。雖然和平原地帶塘河比,這3條溪流生活垃圾污染並不算嚴重,但是泰順當地政府認為,該縣作為“溫州水塔”之地,理應有更高的治水要求。
泗溪鎮副鎮長季慶文對於3條河道治理情況如數傢珍。作為遭受生活垃圾困擾的河流,清理難度並不大,打掃清運一番,河道就已經幹凈。難點在於,居住河道兩岸的村民如何不再隨手傾倒垃圾,實現長效清潔衛生?
就此,當地政府在意識上加強引導,因地制宜推動當地制訂“村規民約”,形成對村民行為的約束;在措施上加大投入,雇請村民組建兼職的溪流保潔隊伍,對河道中出現的少量垃圾及時予以清理;在產業上加快發展,充分挖掘廊橋的資源優勢,讓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在旅遊產業中“靠水吃水”。
泗溪鎮這個樣本,是泰順創新治理手段,采取多種措施,實行一河一策的治水縮影。
這個2015年底通過“清三河達標縣”驗收的縣,為瞭提前完成“清三河”任務,除瞭根據全省“五水共治”部署,全面落實“河長制”,積極推行“水岸同治”等有效措施,還結合縣域實際,將治水工作作為黨委和政府的第一主體責任,多層次多部門協作,從根源上梳理治水難點。
同時,治水形成瞭部門聯動,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。泰順縣政協開展“百名委員同行,助推五水共治”的專項民主監督活動,建立監督組,深入基層、立足實際、傾聽民聲、體察民情,為治水出謀劃策;泰順共青團發揮青年組織的帶頭作用,開展青春治水專項行動,動員共青團員、廣大青年參與“治水”,為“五水共治”克難攻堅;泰順縣司法局發揮司法行政職能,提供司法護水服務,借助人民調解隊伍開展“五水共治·法制同行”宣傳,提高廣大居民的涉水法治意識;泰順縣氣象局結合業務加強監測,將氣象數據與“五水共治”相結合,有效提高治水效率。
水不激不躍,人不激不奮。在治水工作紮實開展並取得實效後,泰順全縣幹部群眾已經對“五水共治”形成一致認識,全民參與“五水共治”的氛圍日益濃厚。尤其在該縣消滅垃圾河之後,為瞭嚴防“三河反彈”,形成長效管理機制,泰順進一步擴大河道保潔范圍,以偏僻區域無名溪溝、毗鄰省縣際河道等為重點,發動群眾發揮村民自治作用,努力爭取河道保潔全覆蓋。
【關鍵詞:綠色】
因地制宜謀劃,生態成為優勢
素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之稱的泰順,是全國現存廊橋特別集中、特別豐富的區域。2012年11月,“閩浙木拱廊橋”入選瞭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》,溪東橋、北澗橋、三條橋、文興橋這4座泰順縣境內的廊橋,被列入“閩浙木拱廊橋”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申報點。
廊橋因水而建,因治水而更美。在泗溪,被譽為“世界上最美廊橋”的北澗橋,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橫跨北溪之上。橋屋灰瓦紅身,飛簷靈動;橋旁古樹掩映,相互輝映;橋下二水交匯,流淌不息。
然而在前些年,當地村民在溪灘設置的雞窩、鴨棚隨處可見,一些塑料袋、廢棄日用品也很礙眼。那時候遊客想拍攝一張好照片,需要不斷調整背景,避免出現煞風景的畫面。而在經歷治水之後的今天,整條北溪已經成為一幅迷人的圖畫,遊客隨手一張自拍,就可以引來朋友圈羨慕點贊。
泗溪鎮境內至今保存著眾多的革命勝跡,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就在該鎮境內的白柯灣村小宮廟。泰順縣因地制宜,因勢利導,把泗溪的治水成果,培育成“紅綠相間”的旅遊新格局。2015年5月,當地投入大量資金,把泗溪鎮通往白柯灣的道路,拓寬到適合旅遊大巴行駛;將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修繕一新;對周邊白柯灣、靈傢山、小南山3個村統一整修。11月7日,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80周年之際,泰順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。紀念館館長林上兆介紹說,這裡已經成為浙南革命教育的重要線路,一年有3萬餘人前來參觀。
根據泰順旅遊整體規劃,未來將以九峰省級風景名勝區的優美自然環境為依托,以工農紅軍紅色文化為主脈,結合農業發展和鄉村特色旅遊項目,形成“一條紅色路,一群彩色村”的旅遊格局。
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征途中,泰順堅定不移舉生態旗、打生態牌、走生態路,推進廊橋國傢公園建設,繪就美麗泰順的生動畫卷。紅色旅遊、廊橋文化園、氡泉景區、烏巖嶺國傢自然保護區相輝映,成為泰順四大旅遊品牌。
【關鍵詞:協調】
兼顧發展保護,引導轉產轉業
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這句話恰如其分道出泰順保護珊溪水源地的精神。
時下正是藍色寒潮預警期間,在海拔500多米的泰順縣羅陽鎮橫港村陳傢垟山田中,40多歲的齊存榮,正在各個草莓種植大棚間查看塑料薄膜完好情況。目前齊存榮和外甥陶建輝一起投資的這個“智輝農業生態園”,還處於種苗培育期,所以100多畝山地和80多畝山田,看起來還顯得較為荒蕪。
“智輝農業生態園”是一個畜牧基地轉業為種植基地的項目。2011年,陶建輝學校畢業回鄉後,在這裡建立瞭山羊養殖基地,一度存欄量達到300多頭,取得瞭不錯的經濟效益。2013年溫州實施水生態治理後,當地作為珊溪水庫集雨區,為保護水源限制發展畜牧業。舅舅和外甥商量一番,決定摸索著做農業生態園,先後種下油茶、白枇杷、黃桃、雪梨等共2萬多棵,建立瞭十幾個草莓大棚,開挖瞭一口魚塘。
轉業需要投入的資金很大,齊存榮和陶建輝難免也有一些壓力。但是兩人看法很一致:為瞭保護水源,轉產是必須的。陳傢垟有著清澈的高山溪流,水質清澈,流量很大。兩個人打算接下來審批建一條小水壩,充分把山水資源轉化為農業生態園的經營優勢。
像“智輝農業生態園”這樣的轉產轉業項目,泰順還有很多。近年來,泰順縣強力推進生活污水治理、生活垃圾治理、畜禽養殖污染治理、河道修復等水源保護“五大工程”,推動庫區轉產轉業,加快群眾增收致富,以實現長期有效保護珊溪水庫水質潔凈。
珊溪水庫是溫州人民的“大水缸”,總庫容為18.24億立方米,水域面積38.51平方公裡,其中泰順境內水域面積21.62平方公裡。水域面積泰順占瞭大頭,水源保護方面自然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。
近年來,泰順縣投入巨資,開工建設一系列生活污水治理工程、垃圾治理工程、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池、農傢樂污水治理工程,使硬件配套逐漸達標。2015年,該縣實施治污水項目15個,總投資23172萬元。
泰順水利局副局長陶英榮坦言,泰順經濟底子很薄,短時間要把治水設施建齊全壓力很大。但是,保護好水源已經成為泰順幹部群眾的普遍觀念,讓生態變好也是為瞭泰順人自身生活更好,所以全縣上下治水不遺餘力。電動床
下一步,該縣將建立珊溪水源保護常態機制,加大宣傳力度,通過政策引導,讓庫區周邊群眾向中心鎮和無區域生態移民區集聚。
【關鍵詞:開放】
護好一湖清水,築巢引來鳳凰
春江水暖鴨先知。政府治水成果,讓生態成為資源,使在外經商的泰順人看到瞭商機和信心。
今年41歲的湯德省,老傢在泰順泗溪鎮上,多年來在江蘇一帶從事房產開發。2015年他感受到縣裡對發展旅遊的支持,也看到遊客越來越多,毅然投資300萬元,把自傢4間大房子改造成民宿“老厝壹號”。自2015年國慶節開業以來,30個房間在周末和節假日全部爆滿。一些采風寫生的美術院校師生,一住就是半個月。
近兩年來,在泗溪鎮上,古色古香的泗溪步行街建成瞭,總規劃面積5200畝的廊橋文化園一期已經開業,老厝壹號、行人風跡等5傢民宿開門迎客……廊橋風情小鎮漸漸從規劃走向瞭現實。2015年,約有500萬人次造訪泗溪,徜徉在廊橋下、溪流旁,為小鎮居民帶來歡聲和財富。
泰順近年的水污染治理、水資源保護,讓一度遭遇台灣電動床工廠發展困惑的百丈鎮,孕育出瞭發展的新動力。
百丈鎮地處飛雲江中上遊,曾是泰順縣內唯一可以通航瑞安的水運埠頭,也是閩浙交界處泰順、景寧、壽寧、慶元、龍泉等縣的物資吞吐口岸和集散地。百丈的財政收入,一度占泰順縣的90%。
這個借助水運興旺的小鎮,在1997年珊溪水庫啟動建設後變沉寂。全鎮大部分村莊都淹沒水中,居民“升遷”到山上後,水運斷瞭,田疇少瞭,道路改瞭,小水電沒瞭,正所謂“四大皆空”。飛雲湖水煙波浩渺,一時半會體現不出經濟效益。
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百丈鎮守候著珊溪水資源的清澈,生態優勢越來越明顯,2014年創建成為國傢生態鄉鎮。隨之,“休閑體育小鎮”悄悄孕育成型。
早在2012年底,百丈鎮先後引進瞭浙江、遼寧兩省5支皮劃艇隊伍共200多名運動員、教練員進駐訓練。2014年11月,由國傢體育總局青少司、國傢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舉辦的全國青少年賽艇訓練營,在百丈鎮正式開營。這支“國字號”隊伍,這幾年在此全力備戰2020年奧運會。此外,甘肅皮劃艇隊、遼寧曲棍球隊都入駐這裡。
專業運動員雲集之後,民間體育運動也跟著興起。2013年11月,全國露營大會首次落戶百丈,來自全國各地近兩萬名戶外活動愛好者前來安營紮寨。如今, 27公裡的環湖自行車賽道正沿著飛雲湖徐徐展開,露營基地、沿湖風光帶已經完成建設,戶外山地挑戰賽也在緊鑼密鼓籌劃中。
隨著現代社會回歸鄉村生活潮流的興起,山水大美的百丈,獲得瞭意想不到的青睞。
【關鍵詞:共享】
建設生態文明,造福一方百姓
嶺北村尾村,距離泰順縣城羅陽18公裡,海拔470米。古道、古橋、古樹、古民居、古民宿構成的獨特資源,加上村莊外立面統一規劃、統一設計、統一改建,使得這個安靜小山村美不勝收,驚艷瞭每個初來乍到的人。
社區黨委書記李永鶴,是一個大學生村幹部,偶爾會在自己的騰訊微博發工作感想和嶺北風光。結合“五水共治”工作,他眼下正忙著在社區提升水鄉文化。
貫穿嶺北村的溪流兩邊,防洪老堤已經有些年頭,石頭上覆蓋著青翠的苔蘚,顯示著小村的幽靜。近年來,小溪上新建瞭一座“同樂廊橋”,小溪內新鋪設瞭一條親水平臺。當電動床潔凈的溪水可親可戲,遊客自然紛至沓來。雖然小村剛剛列入住建部首批全國美麗村居試點,工程還正在建設中,但是2015年已有3萬多人迫不及待地前來探看風貌,村裡的民宿也很快開出10傢。
風乍起,吹皺一池春水。近年來,治水換回的青山綠水,為泰順這座浙南山城註入強大的發展後勁,並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創業致富中。
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泰順,相繼獲得瞭“國傢生態縣”“中國廊橋之鄉”“中國名茶之鄉”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“中國市場投資開發第一縣”等美譽,被列為國傢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縣、國傢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縣、國傢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。享受到生態、治水的紅利後,該縣“十三五”又描繪出更美好的藍圖,致力打造全國生態高地、浙南閩北旅遊勝地、中國休閑養生福地,堅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、生態與經濟互促共贏的發展路徑,邁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。
生活在其中的居民,自在地享受著更好的陽光、更新鮮的空氣、更幹凈的水,也獲得瞭更多的發展機會。留得住青山綠水,記得住鄉愁,找得到台灣電動床工廠發展機會,這或許是治水給當地百姓最大的福利吧。
本文來源:浙江在線-浙江日報
責任編輯:黃歡_NN1650
B02B5060D57B8A28
留言列表